江西省医学科学院

欢迎访问江西省医学科学院网站!

【科普专栏】一分钟带你了解“星星的孩子”

发布时间:2024-09-05

一、 什么是“星星的孩子”

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(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,ASD),其最典型、核心的临床表现是社会沟通与交往障碍,不同程度地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,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,犹如天上的星星,一人一世界,因此,他们被称作“来自星星的孩子”。

二、流行病学特征

据统计显示,自闭症在中国内地的流行率是7‰,男孩的患病率是女孩的3.8倍。报告显示,中国孤独症患者已超1000万,0-14岁的孤独症儿童可能已超200万。流行病学研究表明,ASD已经成为儿童慢性疾病之首,超过儿童肿瘤、白血病、艾滋病、糖尿病发生率总和,正在并将持续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。

三、 发病原因是什么

目前国内外研究关于 ASD 的病因还未有统一的说法,但多数学者研究认为 ASD 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,ASD发生后症状可伴随儿童终生,且在临床上缺乏治疗ASD核心症状的药物。

四、 诊断与筛查


初筛:通过应用“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”等方法,为0~6岁儿童提供心理行为发育初筛服务。


复筛:

555.png



诊断

使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(CARS)等作为辅助诊断工具,通过病史询问、行为观察、体格检查与神经系统检查、孤独症量表测评及必要的辅助检查等,根据《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》(ICD-10)孤独症诊断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后进行诊断。

五、康复治疗途径

当前ASD儿童的治疗主要使用应用行为分析的方法进行干预,采用“ABC”即刺激-反应-强化的模式来消除问题行为和塑造符合社会要求的适应性行为,基本理论来源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。ASD儿童的行为问题由于其生理状态、生活环境、家庭教养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,个体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,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常根据行为的功能进行分类,使用直接/间接的行为功能评估工具,可以准确的识别问题行为的功能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来处理行为问题。

医学领域也在积极探索治疗ASD的有效治疗方法,在临床上缺乏治疗ASD核心症状的药物,药物疗效存在争议,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有待论证。中医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方式多种多样,总体可分为内治和外治,内治主要采用中成药复方制剂,外治包括针刺、推拿、穴位注射、耳穴贴压等方法。但是存在中药口感欠佳,儿童依从性较差,且针刺操作有轻微疼痛感,患儿畏针,易动易哭的问题。目前临床研究中样本量偏小,质量有限,且无统一的治疗方案。

六、结语

孤独症谱系障碍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,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药物,主要治疗途径为康复训练,最佳治疗期为6岁前,越早干预效果越好。通过早期发现、早期诊断、早期干预可不同程度改善患儿症状和预后。


参考文献:

【1】Spotlight On A New Pattern in Racial and Ethnic Differences Emerges i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(ASD) Identification among 8-year-old Children  | Autism | NCBDDD | CDC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. CDC twentyfour seven. Saving Lives, Protecting People SAS stats. p. For the first time, the ADDM Network data found the percentage of 8-year-old children identified with ASD was higher among Black, Hispanic, and Asian or Pacific Islander (A/PI) children compared with White children.

【2】Hyman, S.L., S.E. Levy and S.M. Myers, Identification, Evaluation, and Management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. Pediatrics, 2020. 145(1).

【3】《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0~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(试行)的通知(国卫办妇幼发)〔2022〕12号》

【4】Mostafavi, M. and J. Gaitanis,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Medical Cannabis: Review and Clinical Experience. Seminars in pediatric neurology, 2020. 35: p. 100833.

供稿 | 刘思思

编辑 | 信息宣传科

初审 |熊姝瑶

终审 | 游节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