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我院艾观华科研团队在《Scientific Reports》发表新型自分泌运动因子抑制剂抗肝纤维化研究新进展

2025-10-17

 2025年4月,我院科研团队在国际知名SCI期刊《Scientific Reports》上发表了题为“Design and Bioactivity Evaluation of a Novel Autotaxin Inhibitor with Anti-Hepatic Fibrosis Effects”的研究论文。本研究由我院艾观华教授担任共同通讯作者,刘宇政与冷红文老师为共同第一作者,团队成员共同参与完成。

44152de3e6cc4840bce2f104af7c40c5.jpg

 我国是病毒性肝炎高发国家,“肝炎—肝硬化—肝癌”这一疾病演进路径严重威胁国民健康。慢性肝病的进展过程中,持续的肝脏炎症反应可诱发肝纤维化,即细胞外基质(extracellular matrix, ECM)在肝组织中过度沉积,其合成速率超过降解速率,导致肝脏结构紊乱与功能障碍。随着纤维化程度加重,并在多种病理因素反复刺激下,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、纤维间隔形成及假小叶结构重建,最终演变为肝硬化。目前普遍认为,肝硬化阶段的病变已近乎不可逆,临床治疗主要依赖于抗病毒等病因干预手段以延缓疾病进展。然而,针对肝纤维化本身、具有明确疗效的特异性抗纤维化药物仍处于研发阶段,尚未实现临床广泛应用。因此,开发靶向肝纤维化进程的创新药物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临床意义。

 本研究聚焦于自分泌运动因子(autotaxin, ATX)——一个在肝纤维化进程中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的潜在治疗靶点。ATX作为溶血磷脂酶D(lysoPLD),参与调控溶血磷脂酸(LPA)的生成,在促进肝星状细胞活化、ECM沉积及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。课题组基于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(computer-aided drug design, CADD)策略,筛选并优化获得一类新型小分子ATX抑制剂。体外活性测试显示,该化合物对ATX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,IC50值达43.05 μmol/L。进一步的体内药效学实验表明,该抑制剂在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中能显著减轻肝组织纤维化程度,改善肝脏病理结构,展现出明确的抗纤维化作用。

 本研究成果不仅为ATX作为抗肝纤维化药物靶点提供了新的实验证据,也为后续高活性、高选择性ATX抑制剂的结构优化与临床前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。该工作标志着我院在抗肝纤维化创新药物研发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,有望为终末期肝病的防治提供新的干预策略。未来,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化该候选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,推进其药代动力学与毒理学评价,并探索其在不同病因所致肝纤维化模型中的普适性,力争实现从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的跨越。